一、温室大棚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使用低效,管理体制落后
虽然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状况已由1999年的0.23%上升到2003年的0.49%,但是仍不足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适当标准(1%)的一半。温室大棚设施农业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实在是不易,而且这仅有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其原因:一是农业各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能错位、交叉和分散现象,造成科研投入“政出多门”和项目重复支持。同时,管理部门与市场调节之间也存在缺位、越位现象。例如,我国各级政府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的投入偏高,科研投入在很多情况下较难按照市场运作机制高效发挥作用;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资金短缺。二是一些科研单位本身的低效运作机制。主要表现为,一些科研单位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其他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为了争取经费,一些骨干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跑”课题上,真正用到科研上的时间不足,导致课题研究不深入等,致使目前我国—些农业研究机构直接用于科研的支出占农业科研总投资的比重较低,降低了农业科研的投入产出比。
图:(参观荷兰温室)荷兰的温室农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值得我们学习
二、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品种和技术
新品种是构成温室大棚设施农业产品竞争力最基本的要素由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品种和技术,缺乏开发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能力,限制了我国温室大棚设施农产品的合法生产与出口,或者增加了合法生产的品种使用成本,难以获得由自育品种带来的高额利润,这一问题在温室大棚花卉生产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温室大棚设施栽培机械化程度低,缺乏专用的小型化作业机具
我国温室大棚设施栽培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极不完善,专门为温室大棚设施农业生产研制的小型农机具很少,尤其是适合一家一户用的小型农机具有些还是空白。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耕作、播种、打药、施肥、铺地膜等绝大部分田间作业还是靠人工进行。现有的在温室或大棚内使用的小型农机具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的陆地用小型机具,这些国内产品一般存在外型尺寸大、重量大、操作不灵活以及可靠性、耐久性、适应性差,边角地带无法工作,漏耕严重等问题;从韩国、日本等进口的这些小型农机具虽然具有技术成熟、具有作业性能稳定、功能齐全、小巧轻便、便于操作等诸多优点,但一般价格较高,而且由于经销商或生产厂家在我国没有固定的维修服务部门,配件供应、维修服务等售后服务方面跟不上,这些进口的小型农机具一旦损坏,因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而闲置浪费,给购买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有时还会因此而耽误农时,由此造成更大的间接损失。我国温室大棚设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使得温室大棚设施内的生产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发展。
(作者:郑新雨 北方温室大棚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