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淡水试验站通过积极研究,开创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养殖罗非鱼的一种全新模式,效果显著。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淡水试验站的具体实验方法:
一、实验场地
选择了自己研究站的两个塑料薄膜温室大棚,将两个温室大棚分别定为1号和2号,在温室大棚内建设养殖水塘,水塘为长方形,面积30 m×18 m。 同时配有一个深度900米的地热水井。鱼苗选择来自海南的新吉富罗非鱼。
二、饲 料
甲鱼料购自石家庄新乐友好饲料厂,其粗蛋白含量为40%。膨化颗粒饲料购自山东华隆饲料有限公司,粗蛋白含量的规格:粗蛋白含量36%,粒径1.0 mm;粗蛋白含量32%,粒径1.5 mm;粗蛋白含量30%,粒径2.0 mm。
三、渔 药
渔药主要购自珠江水产研究所动物药厂:强力消毒碘(10%聚维酮碘溶液)、超浓缩活菌宝、底改王等。
四、试验方法
1、苗种投放
苗种投放前,使用清塘药物杀灭1号、2号大棚内池塘中野杂鱼,并用生石灰消毒。苗种下塘前,加注地热水将池水温度调至24 ℃,连续3 天开启增氧机,使池水充分曝气。2011年11月3日购进规格为10 000尾/kg的罗非鱼苗种18万尾放入1号大棚。
2012年3月20日,1号大棚内的苗种培育达到19 g/尾;为了降低养殖密度,从1号大棚池塘中拉网捕捞出865 kg苗种,放入2号大棚池塘进行养殖,剩余的苗种留在1号大棚池塘中。
2、 水质管理
在整个越冬管理期间,每天排除底层水,加注地热水,使水温始终保持在20~24 ℃之间,并保持水质清新。2011年11月初至2012年2月末,每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 小时,保证溶氧充足和上下水层温度均匀;从2月末开始,随着养殖密度增高,逐渐延长增氧机开启时间,直至24 小时不间断运转。每隔15 天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一次,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3月底进入养殖后期,每隔20 天使用自制吸污泵吸污一次,并使用底改王全池泼撒,改良池底环境。
3、 饲料投喂
苗种下塘后第2天开始投喂粗蛋白含量40%的甲鱼料。将甲鱼料加水混合成食团,沿池边均匀间距投放10余个食团,每天投喂3~5次;根据摄食状况调整投喂量,从每天投喂1 kg逐渐增加至每天投喂10 kg;25 天后,开始投喂粗蛋白含量36%,粒径1.0 mm的膨化颗粒饲料;经过20 天,改用粗蛋白含量32%,粒径1.5 mm的膨化颗粒饲料;再过20 天可用饲料粗蛋白含量30%,粒径2.0 mm的膨化颗粒饲料。投喂时间为上午9:00—10:00,下午3:00—4:00。日投喂量前期为鱼体质量的4%~5%,以后可酌情减少;当鱼体质量达到50 g/尾时,日投喂量可减少至鱼体质量的2%~3%,并根据水温及摄食状况灵活掌握。
4、 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定期检查鱼病发生情况,如发现有寄生虫要对症泼洒杀虫剂;如发生细菌性感染,可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进行防治。
实验情况和结果说明
1、 水质情况
苗种冬季培育过程水温为20~25 ℃,pH值7.5~8.2,溶解氧≥3 mg/L,氨态氮0.02~1.85 mg/L,亚硝酸态氮0.005~0.225 mg/L,透明度≥30 cm。水质指标均符合养殖要求,鱼体生长正常,无任何异常反应。
2、 出塘情况
2012年5月17日出塘,1号养鱼池出鱼3 642 kg,平均体质量82.4 g/尾,折算成44 120尾;2号养鱼池出鱼3 983 kg,平均体质量89.2 g/尾,折算成45 767尾。整个冬季培育过程罗非鱼苗种成活率达到49.3%。
3、 饵料系数
投入甲鱼料140 kg,1.0 mm膨化料200 kg,1.5 mm膨化料300 kg,2.0 mm膨化料7 900 kg,饵料系数为1.12。
4、 经济效益
根据记录统计,总成本为113 440元,其中:苗种费9 000元、饲料费37 440元、水电费61 000元、人工费6 000元。总收入129 625元,利润为16 185元,平均利润151 740元/平方米。
北方温室大棚建设网总结
一、 新型养殖模式节约成本
新型养殖模式11月份从海南引进罗非鱼苗种直接进入温室大棚进行冬季培育;北方地区传统养殖方式是6、7月间引进罗非鱼苗种,先在池塘培育大规格鱼种,10月份再移入大棚冬季培育。两种模式相比较,新型养殖模式在苗种、饲料、水电、人工等费用均有大幅降低。
二、 新型养殖模式节约能源
新型养殖模式因为前期苗种规格小,投喂量小,水质清新,几乎没有病害发生,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直到转年3月下旬才分塘培育,这样节约了大量的电力和地热水资源。
三、新型养殖模式利润增高
新型养殖模式培育出的罗非鱼种因为苗种培育周期短,比北方传统模式培育的鱼种在成鱼养殖阶段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更低的饵料系数,提早上市,争取更高的销售价格。新型养殖模式大幅提高了罗非鱼从鱼种到成鱼的养殖利润,为北方地区大规模发展罗非鱼养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