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内感染白粉病的月季
宿主和变种的关系
月季麦类白粉病仅仅感染蔷薇属植物。尽管各品种的敏感性有差异,但是在发病季节,几乎所有品种都容易受感染。攀援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和茶香月季都易受感染。有报导说,光叶蔷薇(Wichuiianas)有较强的抵抗力。
症状和损害
早期症状,叶片表面出现类似疱状突起物。易感染品种的嫩叶扭曲并有白色粉状物覆盖,发展很快。老叶片不会扭曲,仅仅有不断发展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白色粉状物覆盖叶片表面。那些抗病强的品种(实际上已经受到感染),细胞被破坏并变黑,叶片表面会出现类似被腐蚀了的区域。在某些情况下,下部叶片也会受到广泛侵害,出现小点或线状的霉菌孢子。同样,当环境适宜并有大量带菌源时,传染速度是很快的。
嫩叶、嫩梢和嫩刺,敏感品种都易感染白粉病。庭院月季品种在新春后,潜伏在休眠芽中的霉菌会使正在发育的新生芽和嫩叶感染,使之成为新的一年中的传染源。
花梗、果实、萼片和花瓣都易被感染。受感染的组织常常扭曲,使生长端和芽死亡,切花品质下降。由于叶片、枝条受损,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生长减慢,植株发育不良。
由于防治药品的使用,会造成种植成本上升。
病原菌
月季白粉病主要由子嚢菌纲,白粉菌目的蔷薇单丝壳感染造成的。个别情况下,葎草单丝壳(凤仙花白粉病)和桃属单丝壳(蔷薇单丝壳变种)也会成为传染源。在庭院和室外,春季到来后,通过两种方式传染。对于已受感染的植株,病菌的菌丝体形式在休眠芽或潜伏芽中越冬。环境适宜时,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风力,侵害健康嫩叶或嫩梢,开始新的侵染循环。对于未受过感染的植株,死去的孢子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色的子囊盘。冬季,残存病菌潜伏在茎和落叶中;天气转暖后,子嚢裂开,孢子随风传到健康植株上,形成危害。由于温室大棚内气候适宜,冬季也能正常生产,所以发病会持续不断。
孢子一沾上植物表面,立刻发芽,在叶片表面形成第一条吸管结构。该结构的底面是一种巧妙的凸管,穿透表皮细胞的外皮进入到细胞内部,形成一种球状吸食结构或者称之为吸器。在叶片或茎表面的霉菌丝或是菌丝的生长速度很快,并侵染其它表皮细胞。同时霉菌的每个孢子顶端的菌丝都孕育出短的直立的分叉,或叫分生孢子。许多孢子接连在一起,形成链状,呈现出典型特征——粉状。链条一旦断裂,就会随着空气的流动,散布到新的感染位置。
环境影响
在经过3小时或更少时间,最多不超过24小时,孢子或分生孢子将活跃起来。其繁殖温度在5.5℃至33.3℃范围内,最适温度为21.6℃。至于湿度的影响,各种资料不尽相同。但是孢子的繁殖和感染能在23%到大于90%相当宽的相对湿度范围内进行。
从菌丝或分生孢子上释放出的孢子,生命力不强。当温度为32.2℃,相对湿度为70%时,在2小时内其繁殖能力达95%-100%;5小时后就只有8%-20%。当温度为21℃、相对湿度70%时,繁殖能力也只有20%-40%。虽然相对湿度为80%和90%时,孢子的存活能力较长,但是在21℃时,48小时后,或者32℃,24小时后,将基本死亡。
◎温度对白粉病的影响。各项观察数据证实:在21℃左右时,孢子有很高的繁殖力和较长的生存期。
◎湿度对白粉病的影响。美国科学家注意到,在美国西部地区夏季雨水较少的地区,白粉病发病较轻。而在相对干燥的亚利桑那,不管温度多高,周期多么频繁,白粉病_般来势都比较猛烈。
有一个用水消除白粉病的例子。早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温室大棚里为了消灭红蜘蛛,国外常常采用强力喷雾器对叶片丛进行喷雾清洗。在这个时期,除了极个别敏感品种外,白粉病很难发生,但是黑斑病却比较普遍而且严重。在以后的30年-40年里,温室大棚普遍采用杀螨剂或烟雾代替喷水防治红蜘蛛,黑斑病绝迹了,而白粉病成为主要病害。
研究资料表明,在相对湿度较高时,孢子会大量繁殖;在相对湿度较低时,会感染上白粉病。预防方法包括改变温室大棚内的气候并孢子迅速成熟。通过风或者低速空气流,成熟的孢子被释放出来并传播开去。
空气流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孢子散布。一般在温室大棚靠近门或者破损玻璃的区域,尽管有时温湿度并不有利于孢子的生存,但是空气流动明显,孢子就可以持续散布,所以白粉病会更严重些。
通常在夜间,高的相对湿度,促使孢子产生、发育、致病;遇到低的相对湿度,孢子成熟、释放。一般会持续整天。下表给出白粉病流行的最适宜条件。
表1:白粉病流行的最适宜条件
夜间 | 白天 |
低温(15.5℃) | 高温26.5℃ |
高湿(90%-99%) | 低湿(40%-70%) |
孢子产生、发育、致病 | 孢子成熟、释放、传播 |
防治白粉病的有效办法是提高病情预报的精确度,因此有必要研究温度、相对湿度和光对白粉病的影响。
月季白粉病防治
无论室外还是温室大棚内,防治白粉病主要采用喷洒杀霉菌剂。然而,任何一种流行病的发生都与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可以用预防手段阻止病害的发生。在温室大棚里用这种方法防治白粉病是非常困难的。
室外月季和温室大棚月季在防治病害方面有所不同,处理方法不一样。
室外月季白粉病防治 :
当少雨或者无雨,温度变化接近白粉菌繁殖、传播的最适条件,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时,白粉病将发生。
当气候干燥或半干燥时,防治比较有效。建议在室外月季整个生长季节里,采用定期防治手段。如果春、夏季雨水多,到了晚夏或者秋天疫病就会流行。使用杀霉菌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温室大棚月季白粉病的发生。虽然粉末状的杀菌剂是有效的,但是药效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所以每次下过雨都要重新喷药。如果7天-10天内没有下雨,新的枝叶又长出来了,也要再喷药1次。在潮湿季节应该增加喷药次数,以保证灭菌效果。
温室大棚月季白粉病防治:
由于温室大棚内气候可以人工调节,所以任何时候月季都会感染上白粉病。当温度变化接近病菌生长和传播的最适范围,夜间相对湿度高,白天相对湿度低时,月季会感染上白粉病。预防方法包括改变温室大棚内的气候并使用杀菌剂。对于温室大棚月季白粉病防治
分述如下:
1)、改变温室大棚内的气候。太阳落山前,打开温室大棚顶部的通风口和加热系统,利用空气的对流,将室内温暖、潮湿的空气排除一些。然后关闭加热系统。经过这样处理,夜间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会低一些,降低了流行病感染的危险。天黑后,通风口要关闭。
在采用风扇或者风扇加风筒系统的温室大棚中,可将风扇工作点设定在太阳落山后停止工作,以便排除温暖、潮湿的空气。
2)、使用杀霉菌剂。由于防治白粉病的新药不断出现,因而一些人期望能在市场上买到彻底消除白粉病的药,这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在技术员指导下施药。
(作者:瑞雪 北方温室大棚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