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棚生产历史悠久
我国 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原始大棚生产的文字记载,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逐步在北方兴起,由北京向天津、沈阳及东北地区、太原等地推广使用,主要用于蔬菜的设施栽培。5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在风障、阳畦、温床等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较大规模地发展了小温室拱棚栽培。60年代中期温室小棚已定形为高1.0m左右、宽1.5-2.0 m的小温室拱棚,后期创造了高2.0 m左右、宽15.0m、占地667㎡(1亩)的拱形温室大棚,并向北方各地推广。
20世纪70年代
随着塑料薄膜的广泛应用,以塑料薄膜为透光覆盖材料的塑料温室大棚以及中小温室拱棚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并建造了一批单屋面温室。1978年温室大棚生产已推广到南方各地,全国温室大棚面积已达0.67 万h㎡。塑料薄膜质量轻、透光保温性能好、可塑性强、价格低廉,加上轻便的骨架材料,容易建造和造形,可就地取材,投资较少,并能抵抗自然灾害,防寒保温,提早或延后栽培,达到早熟、晚熟、增产稳产的目的,因此,深受生产者的欢迎,在我国北方旱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
进入80年代,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 上,以塑料薄膜为透光覆盖材料的日光温室大棚得到了快速发展。期间,我国自行研究开发了薄壁热镀锌钢管装配式塑料温室大棚,并形成工厂化生产,成为标准规范的现代化设施,带动了我国塑料温室大棚蔬菜栽培的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北方地区冬春季节蔬菜供应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国外先进设施农业技 术及装备被引入我国,分布在全国不同的气候带。但因生产成本高、管理不到位、技术不配套等原因,这些高水准的温室多用于试验性研究,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有的甚至被拆除。
20世纪90年代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得到迅速增长。到1996年底,我国塑料温室大棚蔬菜、花卉的栽培面积达到13.33万h㎡,占设施栽培面积的1/5。与此同时,相应的栽培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针对本地区类型和主要蔬菜种类,形成包括品种栽培、环境条件、水肥管理等在内的成套技术以及管理规程,标准化生产得到了发展。结合当地农业自然条件,发展和改进了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 提高了日光温室的节能效果和使用效益。由于推广区域扩大到了北纬30-45。之间,设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彻底解决了北方地区周年蔬菜的供应问题。 到90年代中后期,国家及省、市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从而为现代化连栋温室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科技部将“工厂化农业”列为产业化科技攻关项目,在全国6个省市示范推广,使我国现代化温室的设计、建造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些专业温室企业兴起。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日光温室的大量推广和普及,塑料温室大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北方地区已逐步被日光温室代替,但在南方地区仍可实现周年生产,亦可用作防雨棚和遮阳棚等。